心有“茗”则灵
“心理仓储”是余秋雨先生在写《品鉴普洱茶》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大致道出普洱茶具有独特且风格变幻的口感层级,而总体醇和温润是其底色,在此基础上每一款茶叶的风味都会如涓涓细流般,形成独属于 自己的味觉记忆,并成为每个茶客的“ 心理仓储区 ”。
值得注意的是,余秋雨先生所描绘的品鉴对象特指具有一定年份的普洱号级、印级茶等经典老茶,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普洱茶产品 , 所以 “ 时间 ”“ 陈韵 ”“ 微生物 ”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书中的这个心理仓储看似是虚化无凭并难以具像化描述,但却是真实而可感知的。我们常常觉得喝茶当是率性之举,不过多少人在手捧一饼 50 年,70 年甚至是百年的老茶时,那隐藏于风轻云淡下的郑重与敬畏之心,却毫不掩饰地流露于举手投足间。
有幸亲历过普洱茶界鼎鼎有名的藏家何作如先生泡过一次大红印,他那时是辗转多地经留昆明,难得的一次采访机缘,也是难得的一次茶缘。大概很少有人出行会携带这样宝贵的茶,如此讲究的茶具,临到约茶之际,还得精心挑选一个适宜的地点。

老先生把茶叶呵护得犹如襁褓婴儿一般,轻拿轻放,小心翼翼, 在开泡之前,先细心撬开,称重,放入紫砂,置于水壶壶口“ 唤醒 ”,如此一来,聊天的话题换了好几个, 茶还没开泡呢。大家都有些坐不住了,老先生才好整以暇地开始一整套流程。中国哲学强调生命的流动性,观何先生行茶也正是一个行云流水的过程。
行茶动势连贯有序,气韵流淌在茶器之间,就连举杯共饮,也都蕴含和谐统一,体现茶人与宾客之间的默契和感悟, 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灵呼应。茶中气韵来源于茶人对茶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有神、有意、有风度,在静态的环境中造就内在动势,或圆转流畅,或风度翩翩,是一种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一种经过主观强化的视觉秩序。
时至今日,那泡大红印的滋味若是要细细描 述起来,恐怕很难做到措辞准确,不过,当时茶 汤入喉的感觉却仍记忆犹新。就像在场各人的生 命,开始汇入同一段历史的时间线,这时间线就 是这泡大红印穿透重重光阴的这数十年,继而当 时这款茶背后的山野、森林、茶号、制茶师,都 通过这茶香把千里之隔、数代之久的形象汇聚齐 集起来。就像这茶在你的生命中豁开一个缺口, 通过它你遁入了一个生态循环的大轮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人的生命维度,我们变得渺 小而宏观,又伟大而细微。
而茶呢,则似乎从 50 年延续到百年甚至是千年的生命历程。实 际上由茶叶回溯到茶树,再由茶树回溯到一棵山间的幼苗甚或是一粒种子,谁又能否认它历经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世路呢?
就是这样,那些饱经沧桑的普洱茶,犹如长者一般不断为我们的生命豁开一个又一个链接过往时空的缺口,每一次都形如流水激石一般在生命里刻下一条条纹路,时间久了,自然就汇聚为一种个人的普洱茶“心理仓储”。 历史中存世的那些经典产品,由宋聘、福元昌、向质卿等显赫的名字组成一个序列,和人类历程中那些不朽的文化符号一般,汇集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包容广大的共同记忆是属于某一地域,甚至某一民族的大的 “ 心理仓储 ”, 人们基于对经典味觉的共同认同,把史上的号级茶、印级茶和诸多七子饼供奉于茶叶风味的圣殿。
一旦这样的仓储形成就会构建你个性化的审美品味,你会用这样的味觉记忆去寻找那些相同能量场的茶友,会甄别每一杯入口的茶汤,辨别生命中只适合自己的人和物,不断地在当下获得自洽。
节选自《普洱》杂志
2024年4月刊 《普洱陈韵 美的岁月》
文|三胡
图|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