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云一席茶(上)

 

茶为国饮。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从未淡出。随着饮茶在中国社会中开始了世俗化、大众化的进程,茶馆也逐渐出现,并从此成为了中国人公共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任时代变迁,中国人的茶生活从未止步,茶馆也在每一个饮茶的日常中不断焕发着生命力,每一天,在不同的茶馆里,都上演着无数令人沉醉的饮茶时刻,在不断治愈、温暖着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各地丰富多元的饮茶方式也孕育出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茶俗、茶馆,在长江以南的城市,这种风尚更为凸显。

 

“普通人的反抗就是每日吃一杯茶”

“时代面前,普通人的反抗就是每日吃一杯茶。”第一眼在微信公众号列表里看到这个标题,我就被吸引了。点开文章阅读,才发现说的是历史学家王迪,他的历史研究里没有王侯将相,更多地是用普通人的生活和视角来还原时代的面貌。就像老舍的《 茶馆 》,将半个世纪社会的风云变化投射在一个茶馆的兴衰之上,王迪也将茶馆作为自己历史研究里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他曾用十几年的时间,写成了《茶馆》一书,以 1900 年至 1950 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希望以此为窗口,使读者真切感知到 20 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城市历史的脉动。

 

在做研究时,他发现,20 世纪初期的成都大约每天有 12 万茶客,在抗战时期,即使茶馆显得不那么“进步”,但茶馆依然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他曾查到 1942 年《华西晚报》的一篇落款是“老乡写于茶楼上”的文章:“我辈吃闲茶,虽无大道成就,然亦不伤忠厚。未必不能从吃茶中悟得一番小道理。不赌博、不酗酒、不看戏、不嫖娼,吃一碗茶也是穷人最后一条路。”

 

王迪在《茶馆》一书的最后写过一段话:“在过去的 50 年里,他们所光顾的茶馆,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坐茶馆生活习惯,竟一直是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文化的同一性和独特性较量的‘战场’。他们每天到茶馆吃茶,竟然就是拿起‘弱者的武器’所进行的‘弱者的反抗’这也即是说,弱小而手无寸铁的茶馆经理人、堂倌和茶客们,在这 50 年的反复鏖战中,任凭茶碗中波澜翻滚,茶桌上风云变幻,他们犹如冲锋陷阵的勇士,为茶馆和日常文化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啊,茶馆经历了战争、动荡、变革,又迎来了市场经济、全球化、智能新科技,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掀起了多少风雨,茶馆这一场所,人们坐茶馆的生活方式,依旧保留了下来。它是由每一个或富裕、或穷苦,或英雄、或平凡的人,每天在喝一杯茶的稀松平常中延续下来的,也是在他们前往茶馆的每一个微小步履中、在茶馆每一壶水沸腾的咕嘟声中接续而来的。

饮与食,是人类最基础的生存需求,也是创造出最丰富地域饮食文化的领域。不同地域的人们,总是有自己的方法将水变得有味道起来。阿拉伯与西方选择了咖啡,而中华文化的国饮,就是茶。无论咖啡还是茶,当它们逐渐走向世俗化、大众化、走向平民的生活之时,咖啡馆、茶馆就孕育而生。

 

16 世纪中叶,当咖啡从清真寺的祈祷仪式中走向大众后,咖啡摊、咖啡馆就开始在也门、麦加、伊斯坦布尔、开罗等地出现,人们在这里边喝咖啡边聊天、听人说书,成为了当地百姓热闹的聚集地。当咖啡走向欧洲、走向各个圈层,咖啡馆更成为了人文荟萃之地,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政治家来来往往,成为社会变革、文化启蒙的策源地。

过去 茶馆不可一日无

中国的茶馆,也是在茶饮走向百姓生活、走向大众的时代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国人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承载。茶馆最初的功能并不仅仅是喝一杯茶那么简单,这里更像是一个信息交汇处,是一个获知大小事情的重要场所,不到茶馆,就很难获知新闻。随着历史的更迭和传播手段的进步,茶馆的信息传播功能日渐弱化,但其他功能却变得更为丰富,闲谈、交友、娱乐、享受美感与艺术,茶馆和日常的茶生活,也跟随着每一个时代在变化着。

 

在唐代,中国茶文明迎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饮茶也从皇室、统治阶级,逐渐向着寺庙禅院、道馆、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普及。关于茶馆最早的记载,也是在唐代出现的。唐代《封氏闻见记》写道:“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贩卖茶水的店铺,或许就是茶馆的雏形。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为一个茶馆写过对联:“冷花邀座客,代饮引清言”,说明茶馆就是一个让人饮茶、交谈、体验美、感受美的地方。

 
 
 
 
 
 

到了宋代,从皇宫到民间,茶更成为了日常生活必需品。王安石在《议茶法》中写道:“ 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点茶、斗茶、茶百戏等都在宋代出现。同时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人口聚集到了城镇,城市生活的场所、娱乐的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了起来,茶馆自然更为普遍了。“ 茶坊 ”或“ 茶肆 ”在临安等大城市“处处皆有”,它们有的精致高级,也有的服务于寻常百姓,有的茶坊、茶肆还提供各种点心和小吃。

 

看看《清明上河图》中的街景,亦不乏茶馆的身影。在宋代,茶馆经营甚至通宵达旦,在《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这样的盛景:“ 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甚。”即使在夜晚,宋代的茶坊依然热闹。

 

中国的茶馆文化在元朝较为衰落,但到了明清时期又再次被复兴。在明朝时期,街坊里有售卖大碗茶给普通民众的朴素茶肆,供下层人士、普通百姓歇脚;也有文人雅士喜爱去的高消费茶艺馆,在内可品茗交谈,欣赏艺人弹琴说唱。

 

到了清代,茶馆更是风靡大江南北,不仅茶馆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在这个时期,不同地域的茶馆也逐渐分化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在京城,茶馆就分为了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有的空间较大且提供饭食,各色人等来往不绝;有的环境清雅,前来的多为文人雅士,也有的人前来下棋、作诗;书茶馆设有书场,以说评书为主,很是热闹;野茶馆则多设于城郊野外,是野游消遣的好去处。在江南,茶馆通常非常精巧别致,清代《 扬州画舫录 》就记述:“ 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出金建造花园。”“ 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筋,无不精美 ”。

 
 
 
 
 
 

除了饮茶之外,戏曲演出也是茶馆中重要的活动,各个茶馆萃集了大大小小的戏班,宾客盈门。在西南地区的成都,茶馆也已遍布大街小巷,在茶馆中摆龙门阵、喝茶听书看戏的传统,也一直传承了下来。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3年9月刊

文 | 王娅然 图 | 朱力 [ 除署名外 ]

 

 

 

新闻活动

NEWS